欢迎来到丽水市林业科技信息中心门户网站! 收藏本页
本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示公告 > 公告通知 > 本省
孙景淼:在全省林业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2017-08-09

 孙景淼

(2017年7月 20 日)

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之际,省林业厅在这里召开全省林业科技创新大会,我认为是非常及时,也很有必要的。国家林业局一直以来对浙江的林业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把我省列为全国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全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试验区;这次,彭有冬副局长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彭局长的讲话内涵丰富,要求更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我省林业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

近年来,我省林业科技工作在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引下,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不断深化省院合作,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实施科技精准帮扶,林业科技工作成果辉煌,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生态建设和林农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系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6项,获得授权专利1096项;实施科技推广项目584项和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促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林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全省林业实现了森林面积、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三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61%的历史高位,平原林木覆盖率达19.8%,全省林业总产值超5100亿元,以占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了8%林业产值。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支持,凝聚着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林业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刚才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国家林业局、向全省林业战线干部职工和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深刻理解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社会各界对生态问题日益关注,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一)全面领会中央赋予林业科技工作的新使命。去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今年开始,每年的5月30日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去年9月,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林业科技创新大会,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提出,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林业科技供给能力,加快林业成果转化推广,促进科学技术普及,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些都是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遵循,也是中央赋予林业科技工作的新使命。

(二)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新要求。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了包括“创新强省”在内的“四个强省”的战略部署。会议提出建设“美丽浙江”的目标,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提升森林、湿地等生态稳定性和自然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四边三化”和平原绿化,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等等,都需要林业科技的支撑和全省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三)充分认识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科技的新需求。我省林业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浙江森林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功能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森林单位面积蓄积仅为全国平均的70%;林地产出率偏低、林业经营水平粗放、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林农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林业企业规模偏小、新产业新动能弱小、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林业企业还停留在产业链条的低端,还在“微笑曲线”的底部打拼,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林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从科技创新入手,深入推进我省的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能找到有效的途径。

二、林业科技创新要树立正确导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林业科技工作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林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在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要树立四个导向,抓好四个重点:

(一)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重点主攻六大技术。

林业科技工作,一定要在准确把握社会、林农、企业对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找准林业科研的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主攻种业创新技术。要围绕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在特色经济树种、珍贵用材树种、彩色树种和花卉新品种等领域提升育种创新能力,持续实施好林木育种专项,构建国家、省和地方三级林木种质资源保育和利用体系,加快培育高产优质高抗的新一代品种。

二是主攻生态修复技术。要围绕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开展生态屏障构建与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提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等研究,为增强森林和湿地生态功能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主攻森林灾害防控技术。要围绕预防和控制森林灾害,开展森林火灾监测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全面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

四是主攻森林经营技术。要围绕提升森林质量,开展珍贵用材林和速生用材林的立地选择、地力维护、水肥调控、树种混交、目标树培育、大径材促成等森林经营技术研究,为深入实施“新植1亿株珍贵树”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主攻林业产业提质增效技术。要围绕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开展木本粮油、竹子等生态栽培、采收贮运、品质控制等研究,提高林地生产率,实现可持续经营。要加大林业生物技术的攻关,现在人民群众对健康十分关注,崇尚安全养生产品,要积极利用生物技术深度开发森林生物制药和制剂、林业生物质新材料和林业生物质能源。国家林业局已经授予了我省竹子、香榧、铁皮石斛等三个唯一性的国家级林业生物产业基地,这是国家林业局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各级科研院所的专家要利用好这些平台,加大研发力度,掌握起国内甚至国际林业生物技术的核心。

六是主攻林业机械创新技术。要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造林、抚育、病虫防治、森林防火等轻便实用营林机械的开发和应用,开展经济林无人授粉、省力采收、快速脱壳和苗木规模化繁育和移植专用设备研究,提升林业机械化水平。目前,油茶、香榧等经济林采果主要采用人工方式,费时费力,要采取措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今天认定的首届林业乡土专家有几个就是林业机械的发明大师,他们发明的竹笋剥壳机效率提高了10倍,杨梅采摘机也是由青田的农民发明的。

(二)以成果应用为向导,重点织好三张网络。要打通科技成果与林业发展之间的通道,推动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发展,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效对接,重点要织好“三张网”。

一要织好林技推广队伍网,建立完善省、县、乡、村联动的林技推广网络,通过聘用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派遣科技特派员、选聘林业乡土人才等形式,架起“专家”与“林农”、成果与生产之间的桥梁,解决科技成果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要织好技术服务网。继续开展“林业科技周”、送科技下乡等科技推广普及活动,加大力度举办面向林农的林业专题技术培训班,发挥好全省600多个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和2000多名责任林技员的作用,实行联村、联户、联地块,手把手、一对一地向林农推广适用技术,提高林农的林业生产经营水平。同时,要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潮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林农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的网络平台。我们要不断总结完善发挥它的效用。

三要织好科技示范网。以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专业示范村、示范户为载体,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组织林业专家定期到示范基地开展现场培训,通过示范基地辐射,把先进适用的林业技术成果传播出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乐清的铁皮石斛仿生栽培产业,就是从建立示范基地开始的,现在已发展成为铁皮石斛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成熟的“一亩山万元钱”模式、竹子、经济林、花卉苗木、珍贵树种以及生产经营中的新技术、新机具都可以建立相应的示范基地。

(三)以增强活力为向导,重点建好三种机制。2016年以来,中央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行动方案,省委、省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意见。可以说,科技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成形,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实施符合我省林业实际的实施办法,形成充满活力的林业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制度活力。

一是要完善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唯论文导向是当前科技评价的弊端之一,要改变“重论文,轻应用”的倾向,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创业创新热情。国家有这方面的规定,我们省里也出台了相关举措,鼓励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走向山区,走向社会。

二是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机制。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明确了职务成果转化收益的分享比例。今年,省人大又修订了《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再次明确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奖励制度,提高了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的比例。要认真落实好这一政策,通过收益激励提高科研产出率和成果转化率。

三是要创新林业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根据生态建设需要、林业生产需求和市场要求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发展林业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使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推动林业科技资源向产业链集聚、向基层下沉,提升科技的有效供给和产出效率。

(四)以人才发展为导向,重点壮大三支队伍。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也要坚持人才优先,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激发林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一要壮大各类科研院所的“集团军”队伍。我们有一项优势,就是省院合作,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对浙江非常关心和厚爱,全省70%以上的林业科技成果是由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完成。同时,省里有亚林所、竹子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单位,有浙江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字号科研单位,以及基层林科院所,体系比较健全,实力雄厚。我们要继续实施省院合作,主动对接国家林业科研单位,充分利用国家级科研资源,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省“151”人才计划,大力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我省的林业科技队伍中来,努力培养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科技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加快建设高等级林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以此作为推进协同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主平台。

二要壮大林业科技特派员“特战队”队伍。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亲自倡导和大力推动的。长期以来,林业科技特派员为我省科研与林农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以点带面,深入基层,成效非常好,为我省林业科技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6月份,省政府办公厅刚下发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文件含金量很高,有很多创新的措施,还有很强的支持政策。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精神,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工作机制、管理制度,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林区开展科技服务、带动林农创业创新。

三是要壮大林业龙头企业科研“主力军”队伍。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林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鼓励他们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创新共同体。

另外,要重视发挥好林业乡土人才的作用。浙江民间的能人很多,刚才表彰的就是林业方面的乡土人才、土专家,这些人才经验丰富、技术实用,是林业科技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我们要发掘更多的乡土人才,总结他们的技术经验,鼓励支持他们以多种形式参与林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推广,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要加强与乡土人才之间的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更多的创造力。

三、为林业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林业科技涉及生态建设、涉及广大林农、涉及山区加快发展。林业科技总体上是公益性、基础性的科技,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强化组织协调。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林业科技工作。省里继续把林业科技工作绩效列入“森林浙江”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确立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科技的重点任务,把林业科技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林业发展等规划,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林业部门要把林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林业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特别是在科技项目设计、科技资源要素配置中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营造良好气氛。要尊重人才,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确保科研管理的科学、有效。林业生产周期长,科研条件艰苦,获得一项科技成果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要给林业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领衔的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和资源调度权。要精简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手续,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报告和表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少一些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研究。要大胆的采取体制机制上的鼓励政策,激发一线、基层林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转化的积极性。要大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林技人员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依托林业院校,开展基层林技人员定向培养,为基层林技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资源。

(三)加大资金投入。要建立持续稳定的林业科技投入机制,确保林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林业投入增长速度。要强化政府在林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对公益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要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要拓宽林业科技投入渠道,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各类资金投入林业科技创新,特别要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财政支持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科技投入新机制。

(四)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宣传林业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服务林农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林业科技创新好经验、好成果、好模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倡导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宣传科研试错的探索价值,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林业科研容错纠错机制。要引导广大林业科技人员恪守学术道德,履行社会责任,潜心研究,积极创新,服务林农,努力为“森林浙江”和创新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推荐】 【打印】 【关闭】
365bet体育在线平台主办 版权所有 Tel:(0578)2120237  浙江万赛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Copyright (c) 2004-2008 365bet体育在线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
浙ICP备0905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