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丽水市林业科技信息中心门户网站! 收藏本页
本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示公告 > 公告通知 > 本省
林云举: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推进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
2017-08-09

 

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推进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

          ——在全省林业科技创新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林云举

(2017年7月20日)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十二五”以来我省林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作如下工作报告。

一、“十二五”以来我省林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林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宏伟目标,不断加大林业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林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强化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以来,全省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650项,科研经费5.53亿元,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86项,全省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科技成果转化率增至65%,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和林农增收,推动我省林业改革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较好地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子。

(一)立足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针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科技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高层次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培育,加强协同攻关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一是省院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与中国林科院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攻关、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服务林农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十二五”以来,我省投入省院科技合作财政专项资金2400万元,吸引中国林科院近亿元科研经费、300多项科研项目在浙江实施。通过省院合作,获得技术成果百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11项,获得专利32项,审定良种和选育新品种78个,培育苗木10亿多株,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50个,研发新产品65个、新工艺46项,培育林业科技人才500余人,新增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二是创新平台发挥显著作用。新增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产业平台4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4个,新组建果业、竹木、花卉等省级育种协作组3个,林业碳汇与计量、竹产业和木材加工产业等省科技创新团队13支。全省60%的林业重点科技项目依托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完成,70%的科技成果由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产生,50%的新增生态与产业效益由省部级科技平台转化形成。三是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突破了珍贵树种培育,松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山核桃、香榧、薄壳山核桃嫁接,杨梅、枇杷果实贮藏和运输等难题,创新研发了竹缠绕技术和新型竹基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在森林碳汇、竹产业、非木质资源利用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如山核桃、薄壳山核桃、香榧的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实现了提早结果4年以上,累计在7个省92个县市推广示范,新增造林面积121.5万亩,新增干果产量9.6万吨,增加产值57.7亿元。又如铁皮石斛良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支撑起百亿铁皮石斛产业集群,近3年组培种苗6.4亿株,建立基地9600亩,新增产值32亿元、利润7.56亿元、税收5384万元,探索出“不砍树也能富”的新模式,并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十二五”以来,我省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技术进步奖一等奖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5项,开发新产品32个,建成生产示范线23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立足科技成果转化,兴林富民取得新进展。以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加快林农增收致富为目标,创新林业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富民转化。全省共实施各类科技推广项目584项,累计建立示范基地29.2万亩,辐射推广251.2万亩,新增效益40.39亿元。一是“一亩山万元钱”促进了富民增收。总结研创出铁皮石斛仿生栽培,雷竹、毛竹生态覆盖,香榧、薄壳山核桃、甜柿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三叶青、竹荪、山稻等“一亩山万元钱”十大科技富民模式,推动主导产业经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省共建立十大模式示范基地29万亩,推广新品种465个、新技术661项,实现总产值34.5亿元,增收14.4亿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二是林技推广网络促进了示范推广。建立健全推广队伍、技术服务、科技示范“三张网”,着力构建省、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林技推广体系,重点加强乡镇林技推广能力建设。运用全省1179个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和2283名责任林技员,实行联村、联户、联地块,手把手、一对一地指导帮扶,实现林业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个基地的“双百”科技示范行动,形成了不同模式的科技示范网,建成了580个高效集约示范基地。三是科技特派员团队促进了精准帮扶。“十二五”期间,共选派省级林业科技特派员13批416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38个,主要分布在全省50个山区县,并与遂昌县、开化县结对成为法人科技特派员,广大林业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把科技资源输入林业生产第一线。近年来,省一级的林业科技特派员先后有 135人(次)被省政府评为“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3人被评为“功勋科技特派员”,1人被评为“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科院等省级派出单位共计28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树立了林业科技干部的良好形象,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立足质量标准完善,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以标准整合品牌、以品牌提升效益,积极开展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化示范,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培育,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标准建设推进产业提升。制(修)订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45项、林业行业标准76项、省级地方标准55项,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核心、地方标准为骨干、企业(产品)标准为基础的林业标准体系。围绕林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实施全国和省级林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90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36万亩,带动农户17万户,新增产值7亿元,全省经济林按标准组织生产覆盖率从“十一五”期末的45.5%上升到目前的58.1%。二是质量监管推进安全提升。组建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制定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规定》,建立了食用林产品监管的应急处置、监管联动、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健全林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共组织抽检9287批次,其中食用林产品7200批次,抽检合格率97%以上,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三是品牌培育推进品质提升。通过基地培育、质量安全监测和品牌宣传等手段,积极引导林业企业培育品牌、争创名牌,不断提高林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全省有2家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197个林业类产品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5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开展森林食品认定试点工作,共认定森林食品基地427个、面积114万亩,新增产值27亿元,有力地打响了“森林食品”品牌。

(四)立足林农素质提升,科普宣传取得新进展。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积极搭建平台,强化林业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普活动,形成了科技服务生产的良好局面。一是坚持每年举办林业科技周。先后在杭州、浦江、嵊州、开化、余杭、桐庐等地举办了林业科技周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累计召开研讨会60余次,培训林农7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8万份。每年举办林业科技周活动,已成为我省林业科普活动的一张金字招牌。二是积极组织送林业科技下乡。坚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激发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创新和服务的热情,积极参加省政协举办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十二五”以来,全省各级林业部门累计开展送科技下乡2.8万余次,现场指导林农25万人次,举办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班8496期,培训林农70余万人次,发送各类技术资料近250万份,有力地提升林业科技服务水平。三是大力开展林业科普教育。结合“植树节”“世界湿地日”“浙江生态日”“爱鸟周”“森林消防宣传日”,充分运用微信、浙江林业APP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普平台,大力普及林业知识。启动了林学科普大本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科普体验活动。加快推进科普基地建设,新增各类博物馆、科普馆及生态文化示范基地、林业科普基地等127个,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林业科技创新水平还不高,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仍然是个短板,如:林业主导产业链偏短,林业企业、合作社和园区创新基础条件较差,林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基层林技人员科技素质还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发扬成绩、坚定信心,认真解决存在问题,补齐林业科技短板,特别是在创新研发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载体支撑和基层创新动能培育方面谋求新突破,继续保持我省林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下一步我省林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要突出创新强省,增创发展动能新优势,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林业工作特别是林业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省林业改革发展稳中求进、稳中向好,正处于建设林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关键期,承担着建设完备生态林业、发达富民林业、繁荣人文林业的重大任务。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出路在于创新。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林业科技创新战略,把准主攻方向,定准目标任务,找准发展重点,加快提升林业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林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林业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近年来,全省森林资源指标持续向好,总量加速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生态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今年首次达到61%,森林蓄积量增加到3.15亿立方米。但是,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盼相比,我省生态产品供应依然不足,生态问题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山地绿化空间接近饱和,剩下“硬骨头”造林难度加大。推进林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啃硬骨头”的作用,着力攻克困难立地造林、生态脆弱地区植被恢复等技术瓶颈,创新形成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技术,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二)林业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发展珍贵树种、提升森林质量。我省森林质量不高是林业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全省乔木林单位蓄积量为69.41立方米/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89.8立方米)的3/4,世界平均水平(131立方米)的1/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木材特别是珍贵用材的需求仍在进一步加大,我省近年来主要林木产品进口集中在原木、锯材,进口贸易额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3.6亿美元快速增长到现在的14.1亿美元,十年增长近4倍,随着国际上对木材资源的限制趋紧,这种依赖进口的模式将难以为继。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就是要围绕研究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培育技术,加强种子种苗优质新品种选育、人工林高效培育、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珍贵树种造林和大径材培育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为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三)林业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就业增收。我省林业产业年总产值已超过5100亿元,以占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了8%的林业产值,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省,但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低端型的林业企业仍占相当比重,高技术新型产业发展缓慢,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任务依然繁重。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就是要加强林业复合经营、林特和竹木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新材料新能源、高附加值产品等技术研发,实现由过度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向精深加工的集约经营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低端型向产品高端型转变。特别是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精准帮扶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实用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引导帮助山区群众依靠科技实现增收致富。

(四)林业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加强装备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我省林业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林业机械化、信息化程度远低于其他行业,约70%的装备只相当于林业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的看,林业装备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制造水平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同时,全面应用先进装备和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所在。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就是要重点攻克营造林抚育机械、森林灾害防控等装备制造技术,在林业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森林安全监控与预警、林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智慧林业管理决策服务等方面,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我省林业现代化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围绕“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补齐林业科技创新短板为核心,以成果转化和标准推广为载体,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期末,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90%左右,申请和授权专利数比“十二五”增加10%以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200项以上,主要食用林产品标准化组织生产程度达65%以上,全省林业科技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切实增强创新能力。坚持以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供给,重点攻克种业创新、森林培育、林下经济开发、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技术瓶颈。一是实施现代种业创新行动。加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构建国家、省和地方三级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体系,新发掘和保存种质资源1万份以上;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重点加强珍贵树种、彩色树种、特色经济林树种、用材树种和花卉新品种的引进和创制,培育优质、高产、高抗性新品种50个以上;加强种子种苗生产及产业化快繁、容器化栽培等配套关键技术研究,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种业企业3-5家。二是实施生态提升创新行动。围绕提升森林、湿地等生态稳定性和自然服务功能,开展生态屏障构建与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与提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人居环境优化与美化、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研究;重点研究珍贵用材林近自然高效经营特别是目标树培育的关键技术,构建我省森林质量提升集成技术体系,为实施“新植1亿株珍贵树”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森林灾害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防控防治及灾后恢复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实施产业转型创新行动。着力开展木本油料丰产栽培、食用林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新材料制造、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新兴用途竹木材料制造与评价等关键技术,促进木材加工和林化产业技术升级;重点开展林业机械设备及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林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加速现代林业装备与信息化进程;通过创新平台整合科技、设计、制造等资源,在协同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加快构建一批创新型企业。

(二)实施科技精准帮扶,加快推进惠民富民。林业产业是离山区林农最近的产业,也是林农致富最有效的产业。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积极发挥林业科技致富的“乘数效应”,切实做好林业精准帮扶这篇大文章,让更多的山区老百姓共建共享林业发展成果。一是“一亩山万元钱”受益面要更广。以国家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林业新品种示范、高效生态栽培、林产品安全与加工、林下经济等先进适用科技成果,促进集约经营和立体利用,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重点加强“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模式推广示范,努力由盆景变为风景,争取至“十三五”期末,在全省低收入农户集中区建立技术含量高、标准设施全、示范效果好、增收致富快的“一亩山万元钱”示范基地20万亩,辐射推广30万亩,实现总产值50亿元。二是林业科技帮扶精准度要更高。我省山区林情各地差异较大,林农生产需求各不相同,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要着力完善帮扶制度,组织林业干部深入一线、扎根基层,实行科技人员与低收入农户帮扶挂钩,加大低收入农户的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着力解决山区低收入农户的发展障碍。要着力服务生产实践,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制定“套餐化”和“菜单式”的技术方案,使林业科技实用技术带露珠、接地气,让林农“看得懂、学得会、干得成”。要着力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前不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研究完善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使科技人员和农民长期得到实惠。三是产业经营机制要更活。林业科技帮扶不仅需要好的技术,也需要好的经营模式。我们要把技术推广与深化林改相结合,提升科技服务林改的成效,以建立林业股份合作制为主要方向,大力推广林木股份制、林地股份制和家庭林场三种新型经营体系,推进林权资产化,引导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既发展富民产业,又增加林农财产性收入。如浦江县组建香榧林地股份合作社22家,参股农户近3000户,累计参股林地面积达1.9万余亩,加快了产业合作化、规模化经营步伐,推动了林业持续增效和林农持续增收。

(三)深化标准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林业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强林、质量强林、品牌强林行动,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快标准建设、质量管理在林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一是坚持以标准求效益。加快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林产品安全高效生产等方面的标准研制,重点围绕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经营、珍贵树种培育、特色经济林、林业机械等,制(修)订国家、行业和省级标准70项以上,逐步形成满足林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推行“支持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编制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培育一个品牌”的示范模式,以特色林产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创建林业标准化推广示范区,推进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主要食用林产品标准化组织生产程度达到65%以上。二是坚持以监管促质量。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力构建质量追溯制度、企业经营诚信机制、质量监管体系“三位一体”的安全监管模式。开展食用林产品风险评估和预警,加大监测力度和频次,食用林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进一步落实林产品监管责任,加大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食用林产品合格证管理,引导林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生产过程档案制度,力争五年内将全省90%以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林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三是坚持以品牌拓市场。坚持以标准化整合品牌、提升品牌,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注册地理标志和区域性公共品牌,制订公共品牌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品牌营销的技术标准,实行以技术标准标注公共品牌准入制,建立起政府宣传引导、行业协会主导发展的品牌创建模式,形成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密切配合的产业组织架构,至“十三五”期末,力争培育50个以上安全放心、社会公认的森林食品品牌,1-2个覆盖全省的森林食品一级品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分别达到80个和100件,进一步扩大林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林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四)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夯实创新基础。立足自主创新,以联合攻关为主线,以科技服务为基础,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有效开展。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围绕林业高新技术研究。深化省院合作和对外交流,完善与中国林科院的会商机制,加强紧密合作、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实施更有成效的科技研究,构建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力争建成林业生态工程技术、林木有害生物防控、林产化工产品开发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二是生态定位站网建设要满足生态建设要求。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加快天目山、凤阳山、钱江源、杭州城市森林、华东沿海防护林、杭嘉湖平原6个森林类和西溪、杭州湾2个湿地类国家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逐步改造提升淳安、定海等7个省级生态定位站建设,完善站网布局,拓展监测研究内容,构建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定位站网体系。当前,要着重做好林业清新空气(负离氧子)监测和网络体系建设工作,建立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方案,强化技术支撑,落实资金保障,与气象、环保、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实现统一评价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布点规范、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技术提升,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浙江建设的需要。三是积极引导科技人才要更好地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用好人才作为基础性工作,重视人才举荐和培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完善奖励机制,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林业科技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发展。强化各类科研活动主体责任,加强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管理,建立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多种成果转化活动。支持林业科技人员通过进修、培训、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科普水平。科技成果不能只体现在论文上,而是要面向林业生产一线,从推广体系、协作机制和科普宣传入手,加快提升成果转化运用水平,形成推动林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按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以公益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推广体系,强化乡镇林业工作站科技推广职能。构建林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健全由省级专家组、科技特派员、县级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林技指导员、乡镇责任林技员及农民技术带头人和社会化林技推广员构成的多元化林技推广队伍,强化技术服务和科技示范。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大力推广“林技通”服务云平台,建立网上林业科技之家。二是不断完善科技协作机制。制订出台支持林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科技评价制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合作,着力打造一支由林业科技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林业科技骨干组成的强大林业科技队伍,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技术优势,深入农村基层和生产一线,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科普宣传。围绕产业发展和基层科技需求,以“林业科技周”为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成果发布、项目洽谈、技术培训等形式,扎实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林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各类专业队、经营大户等培训,“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训人数达到160万人次以上。充分发挥“一区两园”、古树古道、生态文化基地等的科普示范作用,加强林业科普宣传,重点做好农民林业科技普及和青少年林学知识普及,扎实推进科普基地评选和科普大本营活动,更好地让林业科技惠及千家万户。

同志们,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不断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跃,努力提高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为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相关文章 【推荐】 【打印】 【关闭】
365bet体育在线平台主办 版权所有 Tel:(0578)2120237  浙江万赛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Copyright (c) 2004-2008 365bet体育在线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
浙ICP备09057550号